暑期社会实践 | 我院调研团队走进南京甘熙宅第,解码“活态传承”

发布者:社会审计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7-31浏览次数:161

73日下午,南京审计大学社会审计学院“九十九间半间,非遗的回声”调研团走进南京甘熙宅第(南京民俗博物馆),开展了以“非遗集合地的空间承载与活态传承”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。通过参观民俗博物馆、调研游客反馈、访谈非遗传承人及学徒等方式,团队深入探索传统建筑空间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,为活态传承提供实践参考。


百年古宅藏文脉:民俗博物馆的空间传承图景

甘熙宅第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以“九十九间半”的独特建筑格局闻名,如今更成为汇集南京布艺、金陵刻经、绒花制作等 20 余项非遗项目的“活态博物馆”。实践团队首先参观了馆内的非遗展示区、传承作坊及古戏台,系统了解其空间布局与功能划分。

据场馆公益宣讲员介绍,博物馆通过“分区展示 + 场景还原” 的方式,将非遗项目与清代民居建筑有机融合绒花工坊还原传统制作场景,游客可直观观察蚕丝绒塑形全过程;金陵刻经处保留百年雕版工具,传承人为参观者演示“一版一刷”的古法技艺;古戏台则定期上演南京白局,让曲艺非遗在原生场景中活态展演。团队成员吴筱颜在实践日志中写道:“这里的每一间房都成了非遗的‘讲述者’,建筑空间本身就是传承的一部分。”


游客视角见真章:非遗传承的实践反思与借鉴

为了解公众对民俗博物馆传承模式的评价,团队在馆内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,覆盖各年龄段及职业群体,并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进行随机访谈。结果显示,83% 的游客认为 “非遗与建筑空间结合”的展示方式“增强了文化代入感”,其中“可体验、可互动”的传承作坊最受青睐。

但调研结果也暴露出传承效果方面的不足:部分老年游客表示 “展示说明过于简略,难以深入理解技艺内涵”;年轻游客则希望“增加数字化互动装置,如 AR 还原技艺历史”。来自扬州大学的李同学表示:“通过参观场馆,加深了我们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,也越来越意识到博物馆需平衡商业性与本真性,使其在更多吸引年轻人关注的同时,避免非遗沦为‘打卡道具’。”团队成员史悦然分析认为,这些反馈为非遗集合地优化提供了方向——应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分层体验,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同时创新传播形式。


一针一线传匠心:南京布艺传承人的坚守与新声

实践团队重点走访了馆内南京布艺刺绣传承作坊,与传承人高师傅的学徒展开对话,深入交流。作为家族四代技艺中唯一的男性传承人,高师傅从事布艺制作30余年,擅长虎头鞋、绣花荷包等传统技艺,在他的工作室里,展出了珍藏的民国时期花样图谱,针脚藏情,每朵花、每个纹样都有老南京的故事。

实践团队还从年轻学徒的视角出发,探寻传承的新可能。00 后学徒小张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今年年初高师傅跟紧时代,了解新媒体运行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,创立了微信公众号“金陵绣男”,通过这个公众号让更多人了解到南京布艺这项非遗,也帮助非遗传承更多地走向公众视野。“我们跟着师傅学针法,也会在社交媒体分享制作过程,上个月就有 20多个网友通过视频私信联系想学技艺。”小张的话印证了团队问卷中的发现:在18-30 岁的群体中,对非遗的关注70% 源于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。


团队负责人杨润晞表示,此次实践揭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——“空间是载体,人是关键。甘熙宅第的价值,在于让建筑、技艺与传承人形成共生生态。”接下来,团队将结合调研数据形成专题报告,为非遗集合地的优化运营提供建议,并由此推动非遗集合地的传承与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