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5日至7月31日,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号召,南京审计大学社会审计学院“寻访红色足迹”社会实践团5名成员赴江苏省张家港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,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以实地调研、史料整理、影像创作为路径,以青年视角探寻红色精神,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探寻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。
在历史现场触摸岁月温度
作为苏南地区规模最大、存续最久的抗日游击根据地,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1941年,其历史脉络深嵌于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。纪念馆内,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以文字、图表、照片、塑像与实物构建起的立体历史场景:复原的蔡悲鸿办公场景记录着那个年代抗战条件的艰苦,缴获的日军枪盒、枪支诉说着抗日英雄们的勇气和智慧,而最令队员们驻足的,是一双几近风化的行军草鞋、一只纹路模糊的布鞋底,以及玻璃罩下蒙着岁月尘埃的简陋桅灯——这些静默的文物,无声诉说着沙洲抗日民主政权在清乡封锁、物资匮乏的绝境中,如何依靠群众、坚持斗争的壮烈史诗。
纪念馆肃穆的展厅内,实践团成员依托前期整理的网络资料,对照馆内实物与史料,逐项考辨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。调研过程中,实践团成员不仅沉浸式感知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,更通过与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交流,深刻理解了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传承的红色精神。正如沙金为纪念馆开馆题字中写的那样:“勿忘历史,牢记使命,开创未来”。
用青春形式活化红色记忆
白天走访结束后,团队成员连夜整理当日收集的资料。他们特别关注江抗东进抗日和反清乡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,通过比对馆藏档案与网络资料,结合实地调研成果,系统梳理出沙洲人民的抗日历史脉络,据此搭建视频脚本框架,为影像创作夯实史实根基。团队视频制作组成员以青年视角梳理沙洲抗战故事脉络,着手将实地感悟转化为短视频形式的抗战纪录片,目前已在B站、小红书等主流平台发布。力求以当代青少年熟悉的话语体系和视觉语言,让八十载历久弥新的抗战精神,在新时代焕发直抵人心的传播力量。
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,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。通过重走沙洲抗战路,实践团以青年之力挖掘地方抗战记忆,用新媒体传播方式让历史“活起来”,既增强了自身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,也为新时代青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、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生动范例。活动进一步激励青年学子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担使命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。